理论智库 | 深化新时代耕读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导读★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教育部近日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强调让涉农高校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对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深化新时代耕读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湖南农业大学

发扬光大中华农耕文化 推进湖南农业农村现代化

陈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挖掘、传承和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精髓,赋予其新时代内涵,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基和灵魂,推进湖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应与此一脉相承、相融共生。

“十三五”期间,湖南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粮油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农户比重达31%,居全国第3位。《湖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已于今年10月出台,基于此,深入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意蕴并彰显其当代价值,加快农业农村绿色化、融合化、数字化发展,必将推动湖南开启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新篇章。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在湘西茶园指导)

挖掘中华农耕文化“取宜”特质,推进湖南农业农村绿色化发展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自然实践中所创造的改造自我与改造自然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发展绿色农业的经验智慧,与绿色发展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动态关系。

推进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绿色农业。农业既是碳源的制造系统又是碳汇的吸收系统,在发展低碳农业过程中,应传承、弘扬、传播和谐共生的农耕文化、多予少取的生态文化,充分贯彻绿色生产理念,通过种养结合、精耕细作等集约化手段,实现减排增汇。同时积极落实农业“双减”行动,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助推农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推进以绿色产品为重点的农业品牌建设。强化绿色农业品牌建设,一方面应依托全省生态资源禀赋,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导绿色科技进入农业生产及农业现代化建设之中,推动产品绿色化、生态化;另一方面应注重保护和弘扬中华农耕文化,延续湖南农业品牌历史文脉。

推进以绿色理念为导向的乡村建设。加大对十八洞村等湖南古朴乡村自然风光的保护,对于农耕文化资源特色突出区域,引导市场对其实施保护性开发,扩大其文化影响范围,增强自然乡村景观对民众的吸引力,凸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传承中华农耕文化“和谐”精髓,推进湖南农业农村融合化发展

我国传统农耕社会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这种人与自然辩证融合的哲学思维,是推进我省农业农村融合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着重推进以新业态为主的“三产”融合。以农耕文化伦理为基石,以绿色农业技术为助力,发扬传统农耕文化筚路蓝缕精神,推动生态农业与湖南乡村自然风光有机结合,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教育等产业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着力推进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城乡统筹。加强我省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充分彰显农民作为农耕文化主人的地位与作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乡村文化队伍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加快推进以“四链齐升”为着力点的要素衔接。强化农业产品、农耕文化和农村生态等要素的协同关联与相互渗透,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新内涵、新功能、新机制,推动“四链”融合发展:以加快培育产业链主体为核心,有效延伸产业链;以发掘农耕文化新功能新价值为先导,显著提升价值链;以打通农村电商、冷链设施等新载体为关键,构筑打通供应链;以创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为保障,全面共享利益链。

赋予中华农耕文化新时代内涵,推进湖南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

湖南农业大学

(2019年3月,湖南助农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了稻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曹霞 摄)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明创始者,作为炎帝故里,湖南是耕食文化、耕食精神的家园,拥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利用数字科技挖掘传承好湖南农耕文化资源,使数字科技在传播推广农耕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推动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农业。秉承“天时、地利、人和”的农耕文化内蕴,以绿色有机、安全无害、生态种植等为方向,利用数字技术,从生产技术、耕作方法、饮食结构等方面进行新技术和新模式开发,推进农业智能装备、数字农机等在农业生产和加工各环节的应用。

推进以“数字经济+乡村发展”为核心的乡村建设。以数字化方式和创意农业手段集聚农耕文化遗产、特色资源、特色产品、产业要素等,挖掘文脉,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不断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农耕文化深度融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搭建以农耕文化传播为重点的信息交流平台。建好用好湖南农耕文化特色网站、微信公众号,用好各类新媒体媒介平台,为社会公众接触湖南农耕文化资源与信息提供便利。充分运用数字平台,建好“云上展厅”,让遍布三湘大地的农耕文化园、农耕文化博物馆登上“云端”,打造“永不落幕”的湖南农耕网络平台。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弘扬新时代耕读教育 厚植青年学生家国情怀

吴波曹威伟

传承数千年的耕读教育所蕴含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深层次精神力量。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培育青年学生崇尚家国大义、以天下为己任、“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精神品质,培树青年学生在农业里寻找人生坐标、在农民中汲取成长养料、在农村大地追求事业与职业发展的价值情感,是汇聚起推进乡村振兴、民族复兴青春动能的重要途径。

湖南农业大学

(2021年9月,湖南农业大学耕读大使团师生在基地劳动实训合影。梁芳 摄)

——重构耕读教育精神空间,深化青年学生的家国认知。

重构耕读教育伦理空间,引导青年学生忠于祖国、经邦济世。传统耕读教育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为哲学根据,以“忠孝一体、经邦济世”为主要内容,以“天下太平”为终极理想,蕴含着家国同构的伦理要义。应通过重构耕读教育伦理空间,实现传统耕读教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引领青年学生,让他们了解一代代有担当、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人,真实感受到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进一步增强忠于祖国、经邦济世的情怀。

重构耕读教育认知空间,引导青年学生了解祖国、认知祖国。由乡土文化开始,深化青年学生对祖国和民族文化发源、历史变迁的了解,使他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主权、政治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核心内容有清晰认识,真正将个人成长轨迹与国家发展走势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于家为国”的使命担当。

重构耕读教育情感空间,引导青年学生心系苍生、大爱无疆。让学生在走进农村大地、走向农业生产、走进农民生活的过程中,建构起以懂得感恩、勇于担当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涵养学生对乡土的深厚情感,进而延化为对疆土之爱、人民之爱、文化之爱,激发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向往。

——践行耕读教育知行思想,强化青年学生的家国担当。

以知促行,将理性认知深扎于田野沃土。传统耕读教育倡导知行合一,认为“耕”属于“行”,反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认为“耕”和“读”不可分、“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新时代开展耕读教育,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大力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倡导青年学子将理论认知扎根于土地之中,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知本知源,不断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解决农业农村现实问题的能力本领。

以行促知,以田野实践夯实理论基础。“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学生“做实干家,面向实际、深入实践,严谨务实、苦干实干,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涉农高校学子应深入农耕生活体验寒暑、历经春耕秋收,在实践中体会“耕耘”深意和“收获”快意,培养朴实、务实、诚实的工作作风,反对清谈、清高、清闲的不良倾向,感悟和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以付诸农村改革建设之“行”巩固思想理论之“知”。

——深挖耕读教育历史资源,坚定青年学生的家国信念。

坚持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耕读教育。湖南既是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拥有众多英才的耕读文明大省。应通过挖掘道县玉蟾岩发现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种、澧县彭头山遗址9000年前的稻作农业遗存、城头山遗址7000年前的环濠农业聚落等农业文明遗产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梳理陶侃、陶澍、王夫之、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历史名人践行的耕读文明,变“历史文化资源”为新时代“思政育人资本”,打造湖湘耕读教育的特色品牌。充分发挥湖湘耕读教育“治身与治心并兼”功能,坚定青年学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信念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奉献担当精神。

坚持多措并举,强化耕读教育的运行保障。坚持开发和保护并存、传承与创新并举,加强对书院、庙宇、祠堂、学堂、家屋等耕读文化载体的保护与利用,挖掘与耕读文化有关的民俗民风,让耕读教育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倡导现代传媒、教育、文学艺术领域以优秀耕读文化为素材,进行宣传教育和艺术创作,使耕读教育融入青年学生生活;深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探索学生田地劳动、体育运动、娱乐游戏、社会实践、艺术创作和赏析等多种耕读教育实践形态,使耕读教育浸润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贯通大学各学段、融入德智体美劳各课程,让耕读教育真正成为串联古与今、自然与人文、大学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农业和文化的纽带。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汲取农耕文明营养 大力发展低碳农业

刘波刘辉

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人文基础。农耕文明所蕴含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与当代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等理念高度契合。

工业革命以来,因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全球气候暖化问题日趋严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迫在眉睫。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是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农业既是温室气体排放源,又是巨大的碳汇系统,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具有特殊地位。据统计,农业用地释放的温室气体超过排放总量的30%,但农业生态系统可中和掉80%的农业排放。2020年,湖南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754.8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355千公顷,棉花、糖料和油料种植面积1520.6千公顷,为农业减排固碳奠定了面积和产业基础。湖南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具备将传统农耕文明精髓应用于发展低碳农业的人文基础,在推进“双碳”目标中大有可为。

湖南农业大学

(2021年9月22-23日,庆丰收、感党恩。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长沙举行。”国之大者——稻作文化与粮食安全论坛”现场。李煦 摄)

——秉承“万物一体”系统理念,推动农业生产碳中和。

湖南农业以种植业与畜牧业为支撑,在此种产业结构之下,甲烷与氧化亚氮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万物一体”是系统管理方法的核心思想,自上而下的系统管理方法为实现省内农业生产碳中和提供了解决思路。

一是以农业产业构成为基础,统计各子行业的行业产值,测算各子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分解到具体子行业,再将子行业的排放对应到具体地区以及企业,从而精准识别需减排的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及重点企业;二是结合边际分析理论,量化每个子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与行业产出之间的边际关系,确定减排对各行业的冲击程度;三是以边际分析结果为基础,根据阶段性目标和长期目标,按照先易后难、化整为零思路,确定减排次序。应在保产、增产、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之上,合理规划温室气体排放;探索农业碳交易常态化体制机制,鼓励农村沼气等项目通过抵消机制进入市场交易,将节能减排转化为增收来源;深度应用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实施精准化减排,推动实现农业生产的碳中和。

——恪守“天人合一”基本原则,推进低碳生产。

农业生产不应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而应相互融合。降低农业生产碳排放,既要在观念上培育低碳意识,又要从行动上落实低碳生产。

一是倡导低碳风尚。充分贯彻绿色生产观,减少资源消耗及浪费现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牢固树立节约能源意识。将崇尚低碳发展、开展低碳实践的碳文化融入农业景观观光、家庭农场体验、乡土民俗风情旅游与农业研学等新业态中。二是开发绿色能源。通过政策奖补,鼓励农户兴建沼气池、推广节柴灶,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增加绿色能源消费比例。三是发展高效农业。农业技术创新是低碳农业的抓手,一方面应加大农业技术研发投入,研究开发更多农业减排方法,为节能减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指南和具体措施;另一方面,应加大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将农业科技进步切实转化为推动低碳农业的强大动力,最终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低碳发展新格局。

——遵循“道法自然”发展思路,发展循环农业。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高度耦合,农业生产应“道法自然”,形成“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高效流动,通过种养结合、精耕细作等集约化手段,实现节能减排。

一是提高废物循环转化与生物能利用率。生猪养殖和家禽养殖是我省畜牧业支柱产业,推进畜禽排泄物治理和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应通过合理规划养殖场选址、严控污染排放与提升沼气覆盖面,减少水污染、废弃物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二是推广农牧结合、种养配套的一体化生产模式。目前,由于技术缺位、资金不足、处理设施缺乏,对秸秆、畜禽粪便的开发利用深度不够,限制了农牧配套和种养一体发展,建议采取定向技术开发弥补技术缺口。对于开展一体化生产的企业和农户,可提供融资便利和政策奖补;对于一体化生产设施的建设,可给予土地、税收政策优惠和投入配套。三是将循环农业延伸至整个农业产业链。发展循环农业应不局限于种养环节,比如农产品加工环节也会产生大量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是开发畜禽饲料、板材及生物柴油的基础。可通过搭建信息平台、畅通供需渠道、增加研发投入与财税补贴,为废弃物开发创造必要条件。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加快打造农耕文化对外传播新窗口

胡东平张律

中华文化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中华农耕文化是构建中国话语的核心构件,伴随着涉农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华农耕文化的关注与日俱增。加强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对中华农耕文明、农耕历史和农民生活现状的了解,可更柔性、立体地建构我国国家形象,有效提升中国价值的国际感召力。湖南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应坚持守正创新、谋求有“融”乃强,加快打造农耕文化对外传播新窗口。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农耕文化教师带领外籍学生体验中国农耕生活。梁芳 摄)

守正传播内容,讲好中华农耕文化故事

中华农耕文化所蕴“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等思想内涵,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表征,更成就了中华文化之绵延不绝。讲好中国农耕故事、展示中国发展、传播中国声音,是做好新形势下中华农耕文化对外传播的根本遵循。

守正传播内容,需要我们抢抓国际舆论主阵地,积极主导中华农耕文化的传播议题和传播方式,让国际受众更清晰、更有效地接收正面信息,从而认同我们所传递的理念和价值。比如,通过中华农业典籍、农业发明创造的译介传播,正本清源讲清楚中华农耕文化历史,讲清楚农耕文化成果、守住我们的农耕历史根脉;通过参与国际农业组织、派遣农业援助专家等方式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良性互动,大力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回溯中华农耕历史篇章、讲好中华农耕历史故事,消弭缘于中外文化历史与价值理念差异而导致的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损耗与误读。

创新传播形式,探寻立体多元媒介路径

要做到中华农耕文化对外传播有形、有度、有效,需要尊重其他国家(地区)的特质和民族特性、敏锐把握受众群体的思维特点,更需要多元化创新开拓传播途径。

一是充分发挥“出版湘军”优势,通过融入国际图书市场以及举办行业权威专家、书评家、译著出版发布会、专家论坛等方式,组织创作、编纂、翻译反映农耕文化的语言文化作品,提升中华农耕文化的传播深度;二是充分发挥我省自身优势,开展《齐民要术》等农学经典的整理与翻译传播,开展对袁隆平等传统与现代农学家的推介、翻译传播,开展对传统农耕哲学的诠释与翻译传播,合力提升我国农耕文化的传播厚度;三是充分发挥“文化湘军”优势,依托湖湘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融合新媒体新技术,拓展传播渠道,推出以传播中华农耕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影视剧、纪录片、宣传片、舞台剧、短视频等,鼓励数字化传播农耕文化从单一的政府主导形式走向人民大众广泛参与形式,提升农耕文化的传播广度。与此同时,应充分利用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有关中华农耕文化的培训、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吸引外籍游客关注参与农耕文化活动,提升农耕文化的传播趣味性。

湖南农业大学

(2020年6月,湖南农业大学农耕文化教育实践基地——隆平稻作公园举办了第三届“插秧文化节艺术节”,开幕式上,农民表演了舞蹈《田园梦想》,这个舞蹈不仅保留了农民原生态庆丰收的特点,还借鉴了芭蕾舞元素,跳出了现代农民审美的新高度,这是农耕文化文艺的创新。李煦 摄)

融合传播载体,搭建对外交流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落实,为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更多舞台和机遇,讲好中华农耕文化故事应积极搭乘“一带一路”建设“快车”,融合交流载体,建好对外传播平台。

一是搭建国际经贸合作交流平台。通过中非经贸论坛、中非经贸博览会、中国(非洲)自贸区等载体,整合用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粮农组织、丝路基金等国际资源,以经贸合作交流促进文化交流。比如,由湖南大学牵头,联合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共同组建的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是国内**聚焦中非经贸合作的专业特色智库,在推动中非贸易走得更深的同时,也将把中华农耕文化带向更远方。二是搭建农业产能合作平台。充分发挥高校与智库的作用,依托涉农高校、农林研究院等,由农业技术专家利用农业技术示范项目、农业实验站等平台对外传播中国耕作技术、发展思维和理念。三是搭建国际文化专家队伍建设、中外智库交流合作平台。在国内外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传播中华农耕文化,同时利用公派出访、教育合作等方式开展中华农耕文化的宣传推广,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院长兼通识教育中心执行主任,教授;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大学外语部主任,副教授)

科学构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新范式

唐琳常琳郑晓峰

“耕以养身,读以明道”——从中国传统社会传承至今的耕读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价值理念。在社会环境、教育体制、人才素养等均发生巨大改变的当代背景下,准确定位耕读教育的时代内涵、明确其实施路径,已然成为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迫切要求。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涉农高校应结合新农科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求,深度挖掘和提炼耕读教育元素,探索新时代农耕教育特点,塑造耕读教育新内涵,实现耕读教育引领教育改革、践行育人功能、进行价值塑造的时代价值。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应以培养“知农、爱农、为农”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设计系统的耕读教育课程体系,以“耕读相兼”构建能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和校本特色的耕读教育新范式。

融合教育内容,实现传统性、时代性、科技性相通。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应对传统农耕文化内容进行精心选择与深入提炼,在继承优秀农耕文化基础上赋予其时代内涵,通过追溯农耕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探索农耕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挖掘农耕文化的功能与价值等,寻求传统农耕文化与当代耕读教育的耦合点,形成既有传统文化厚度又有时代特征、实用科技的综合性耕读教育内容体系,促进涉农高校学生知识、素养、情怀提升。在教学内容上,既讲授农史农俗、农耕器具、乡村治理、乡村艺术、乡风民俗等优秀农耕文化;又介绍农业新业态新技术,将农业产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纳入内容体系,促使学生了解现代农业产业和农业技术;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穿于耕读教育始终,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三农”情怀。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在隆平稻作公园农耕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插秧。 杨晓燕 摄)

统筹教育方式,促进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互补。传统耕读教育提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理念,主要采取师生耕读相济的教育方式,既讲授技能又培养内在德行。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应针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创新农林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把教育教学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以“知行合一”为重点,将耕读教育贯穿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提升学生在“三农”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将理论课、实践课、通识课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教学标准、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形成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通识课程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其中理论课程以农耕文化和农业现代技术为主要内容,强调学理性;实践课程应强调劳动属性,在已有课程中嵌入劳动教育模块,整合实习实训、“三下乡”、创新创业等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让师生参与农村春耕秋收、动物春防秋防等常规工作,注重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意、建立对“三农”事业的情感认同;通识课程强调人文素养和情怀教育,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在“三农”中寻找人生坐标、汲取成长之源、追求职业发展。这三类课程体系应互通互补,做到内容充实、形式丰富、平台多样、管理灵活。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在隆平稻作公园农耕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收割。杨晓燕 摄)

健全教育机制,推进政策、机制、人才相合。要让耕读教育有序实施并发挥积极作用,涉农高校须建立完备的保障机制和管理机制,系统科学地配置教学、科研、资金等资源。一是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通识教育中心具体负责、相关职能处室和教学学院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二是成立耕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全校各种资源,确保场地、经费和人员配备到位,确保耕读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努力形成资源共享、互惠合作、持续发展的协同育人体系;三是优化师资队伍。在教师结构上,既要有专职开展农耕教育的教师,又要有立足专业课程教学开展耕读教育的专业教师,还要有一大批来自农村、政府、企业的“双师型”教师和来自劳模、工匠、非遗传人的特聘教师。在教师能力上,学校应多提供教师培训、考察交流机会,建立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和教师基层挂职锻炼机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持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指导学生开展耕读教育实践活动的能力;四是建立评价反馈机制。从教学效果、管理效率、农业需求、技术发展等维度进行科学评价,并实施动态调整,促使涉农高校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心、涉农高校学生成为强农兴农主力军。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副书记、副院长,教授;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副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院长,教授)

阅读原文

▼HUNAU湘农人都在看▼▼

下次一定?别!


画中有话 | 与杰出人物相遇湘农美术馆


我爱,这酸菜鱼的味道!

来源 /湖南日报社“经武门论道”

编辑 / 于展姿

审稿 / 余婷婷

责编/ 胡烯锐

温馨提示:在浏览“理论智库 | 深化新时代耕读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问题,该内容由用户上传,目前的状态为内容正在审核中。

ai审核.png

对本文进行反馈,可以加快审核进度或“点击这里”前往其他网站查看。

带你看艺考
艺考信息时光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2023年录取查询方式

202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查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2023年录取查询方式
202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查询
录取查询202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查询2023/7/19

九江学院2023年在甘肃省本科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

2023年九江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九江学院2023年在甘肃省本科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
2023年九江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年九江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7/18

九江学院2023年在青海省本科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

2023年九江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九江学院2023年在青海省本科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
2023年九江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年九江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7/18

九江学院2023年在江苏省本科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

2023年九江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九江学院2023年在江苏省本科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
2023年九江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年九江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7/18

江西财经大学2023年本科招生录取分数线(艺术类截至在7月15日)

2023年江西财经大学艺术类录取分数线,江西财经大学2023年本科招生录取分数线(艺术类截至在7月15日)
2023年江西财经大学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年江西财经大学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7/18

九江学院2023年在福建省本科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

2023年九江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九江学院2023年在福建省本科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
2023年九江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年九江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7/18

九江学院2023年在陕西省本科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

2023年九江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九江学院2023年在陕西省本科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
2023年九江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年九江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7/18

天津商业大学2023年本科招生录取分数线:贵州【艺术类】

2023年天津商业大学艺术类录取分数线,天津商业大学2023年本科招生录取分数线:贵州【艺术类】
2023年天津商业大学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年天津商业大学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7/18

天津商业大学2023年本科招生录取分数线:贵州【艺术类】

2023年天津商业大学艺术类录取分数线,天津商业大学2023年本科招生录取分数线:贵州【艺术类】
2023年天津商业大学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年天津商业大学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7/18

九江学院2023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本科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

2023年九江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九江学院2023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本科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
2023年九江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年九江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7/18

宿州学院2023年安徽统考艺术类本科二批(统考本科)B段录取分数线

2023年宿州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年宿州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宿州学院2023年安徽统考艺术类本科二批(统考本科)B段录取分数线
2023年宿州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年宿州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7/18

铜陵学院2023年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2023年铜陵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铜陵学院2023年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2023年铜陵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年铜陵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7/18

蚌埠学院2023年安徽艺术二批(B段)录取分数线

蚌埠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蚌埠学院2023年安徽艺术二批(B段)录取分数线
蚌埠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艺术类录取分数线蚌埠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7/18

深圳大学2023年艺术类录取分数线(截至7月17日)

2023年深圳大学艺术类录取分数线,深圳大学2023年艺术类录取分数线(截至7月17日)
2023年深圳大学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年深圳大学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7/18

北京邮电大学2023年7月17日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2023年北京邮电大学艺术类录取分数线,北京邮电大学2023年7月17日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2023年北京邮电大学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年北京邮电大学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7/18

南阳理工学院2023年安徽艺术二批B录取分数统计

2023年南阳理工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南阳理工学院2023年安徽艺术二批B录取分数统计
2023年南阳理工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年南阳理工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7/18

安徽工业大学2023年福建、河北艺术类录取分数线(一)

2023年安徽工业大学艺术类录取分数线,安徽工业大学2023年福建、河北艺术类录取分数线(一)
2023年安徽工业大学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年安徽工业大学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7/18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2023年山东省艺术类录取分数线(7.17)

2023年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福州外语外贸学院2023年山东省艺术类录取分数线(7.17)
2023年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年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7/18

黑龙江工商学院2023年省内艺术类本科批A段录取分数线

黑龙江工商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黑龙江工商学院2023年省内艺术类本科批A段录取分数线
黑龙江工商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艺术类录取分数线黑龙江工商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7/18

六盘水师范学院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艺术类本科录取分数线

六盘水师范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六盘水师范学院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艺术类本科录取分数线
六盘水师范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艺术类录取分数线六盘水师范学院艺术类录取分数线2023/7/18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

艺考热搜

艺考数据
艺考资源站

  • 艺考分数线
  • 艺考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