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执礼”指归与孔子的再认识

古代文学研究院

《论语·述而》“执礼”指归与孔子的再认识

梁奇

作者简介:

梁奇(1980- ),男,河南周口人,文学博士,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上海 200444

内容提要:

孔子早年执掌礼仪多为乡党丧葬之礼。之所以这样,或迫于生计困顿而以此为“衣食之端”,或出于朋友情深意笃而不得不为。适周问礼与孟懿子学礼增大了孔子的知名度,此后才有机会执掌朝廷之宾礼。这也是孔子在教授《诗》《书》后所执之礼,恰在“三十而立”后所为,为孔子执丧礼与宾礼的节点,以后不再从事墨、荀等所批判的以替别人相丧礼为“衣食之端”的“鄙事”。而真正使孔子立身名扬的是以执宾礼为主的朝礼,其内含“仁以为己任”、“弘毅进取”的新儒特质。邦国与异域的方言俗语要求孔子执礼时使用雅言通语。

《论语》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而成[1]1717。作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重要言论的古籍,《论语》具有重要的文献和文学价值,受到历代学者的关注。然受时代、文化背景和时人思想所囿,前贤时彦对某些字词或句子的注释和翻译出现分歧甚至抵牾。详辨此类释义既利于阐释元典的文化内涵,亦可重新评判孔子乃至孔门。今在贤哲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述而》篇“执礼”一词的释义提出一管之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执礼”述义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然“执礼”释义是历代学者争议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七种:第一种为“礼不诵,故言执也”。这一释义以郑玄、何晏、邢昺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先贤《诗》、《书》等典籍,可以毫不避讳地使用普通话去诵读,这样才能完全读出其真实含义。而礼不需要诵读,要“揖让周旋执而行之”[2]2483,故称“执”。这一观点已为古代不少学者所接受①。第二种为“执御”说。这一释义以宋叶梦得为代表,他认为“执礼”“犹执射执御之执”。《论语·子罕》篇“执御执射”是孔子的谦词,面对里巷人的夸奖,孔子对弟子说:我于‘六艺’都执守什么呢?“我还是赶马车(执御)好了。”[3]87孔子认为赶马车是“六艺”中最卑下的活计。第三种为“《礼记》之篇名——《曲礼》、《内则》”说。此观点以宋张栻、明刘宗周为代表。张栻《癸巳论语解》卷四:“夫子常教人者,《诗》、《书》、执礼也。执礼者,人所执行之礼,所谓《曲礼》者也,以此三者教人使之涵泳践履、循循有序。”[4]刘宗周《论语学案》卷四直言“执礼”为礼经之篇名,即《曲礼》、《内则》之类[5]。第四种为“持礼书以诏人”说,此观点以明胡爌《拾遗录·论语》,他认为古人手拿礼书以诏人,故称为“执”[6]。清朱彝尊《经义考·论语》同。第五种为“艺礼”说。首倡该说者为明代学者方以智,其《通雅·释诂》说:“執礼乃蓺礼也。……陆文裕公曰:‘即埶字。’埶、藝古通用,所谓游于艺也。执礼之文无再见,况‘子不语怪力乱神’与此章互相发,各是四者……《说文》‘埶,种也,从坴□’。引《诗》曰:‘我埶黍稷。’师古曰:‘埶音藝,鲁公仿右军东方朔碑改作艺。’”[7]陈梦家《尚书通论》、袁津琥《〈论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释商》同。第六种为“执掌礼事”说。清刘台拱《论语骈枝》:“执犹掌也,执礼谓诏相礼事。”[8]翟灏《考异》所言更加形象:“古者学礼行礼,皆有诏赞者为之宣唱校呼,使无失错,若今之赞礼官。其书若今之仪注,于此而不正其言,恐事亦失正也。”[9]杨琳《训诂方法新探》则直接解释为执行礼仪:“窃谓‘执礼’理解为执行礼仪,文意和谐,无须改字。”[10]第七种为“行礼”说。杨伯峻《论语译注》:“孔子有用普通话的时候,读《诗》,读《书》,行礼,都用普通话。”[3]71苏炳社《周代的“雅言”浅探》同。

以上七种释义都围绕“礼”而发微,虽然差别不大,有的甚至相互关联。但仔细研读,我们会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前三种释义侧重于礼为何称执;第四种具体到《礼记》篇名;第五种从字形相近易误考察,认为应改“執”为“蓺”,“蓺”、“藝”相通,故“執礼”当为“藝礼”,从而与“子不语怪、力、乱、神”相对;后两种释义都与仪式相关,前者认为是仪式的主持者和执掌者,后者则为在执掌者的指导下参与仪式。笔者认为,第六种释义较合理,但刘台拱等人的“执掌礼事”又有失于笼统之虞,此“执礼”的范围应当缩小为“执国君之礼”,即“五礼”之“宾礼”,亦即孔子“三十而立”后做摈相所执之礼,而非《墨子》《荀子》等典籍所批判的孔子早年以替别人相礼为“衣食之端”的“鄙事”。此从典籍中“执礼”的涵义、孔子执礼经历和行人使节须用雅言通语等方面考察可知。

二、执掌礼仪:执与执礼

甲骨文的“执”左边形似枷锁,右边是一人跪下并伸出双手,表示用枷锁束缚人。《说文解字·幸部》:“执,捕罪人也。”[11]214其为拘捕、管制之意。据杨伯峻统计,“执”在《论语》中共出现14次[3]273,其意义大致可归为四类:一为掌管、握着,如《雍也》“执其手”、《述而》“执鞭”“执礼”、《乡党》“执圭”“执绥”、《微子》“执舆”、《季氏》“陪臣执国命”等;二为持守、执守,《子张》“执德不弘”、《尧曰》“允执其中”等;三为擅长,《子罕》“吾何执……执御……执射……执御”等;四为做事,《子路》“执事敬”。《论语》中“执”均为动词,与本义“拘捕、管制”相比,这四类词义可谓后起之义——引申义,即“引申为凡持守之称”之类[12],说明“执”的本义与引申义已并行使用。这在其他典籍中也可找到类似的例子,如《左传·僖公五年》“执虞公”[13]311、《礼记·檀弓下》“而妻妾执”[14]1312、《吕氏春秋·慎行》“使执连尹”等均为拘捕、囚禁之义[15],而《易·遯》“执之用黄牛之革”[16]、《诗·周颂·执竞》“执竞武王”[17]950、《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执事之不闲”[13]1187、《礼记·曾子问》“执束帛”[14]1388、《少仪》“执君之乘车”[14]1512、《韩非子·五蠹》“执干戚舞”[18]、《荀子·儒效》“执道不殆”等等均为引申义[19]132。可知至迟春秋战国时期,“执”字的引申义“掌管、执守”等已与本义同时使用,且出现频率有高于本义之势。依此,《述而》的“执”当释为“掌管”,而“执礼”则为掌管礼仪。这在其他文献中也可以找到佐证,如《礼记·文王世子》:

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皆于东序。小乐正学干,大胥赞之;籥师学戈,籥师丞赞之。胥鼓《南》。春诵,夏弦,大师诏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14]1404-1405

教育太子和学士时要按照四季变化来安排教学内容,所谓“因时顺气,于功易成也”[14]1405。春、夏两季由太师教太子诵读《诗》、弹琴;秋季由执礼者在瞽宗教礼,冬季则由典《书》者在上庠教《书》。在此,“大师”、“执礼者”和“典《书》者”相对举,“执礼者”即掌礼官,而“执礼”当是掌管礼仪,与《述而》“执礼”意义一致。

《礼记》和《论语》代表先秦时期“执礼”意义的主流,也有个别例外,如《列子·汤问》说“造父之师曰泰豆氏,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泰豆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乃告之曰:‘古诗言:“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汝先观吾趣。趣如吾,然后六辔可持,六马可御。’造父曰:‘唯命所从。’”[20]可知造父跟随泰豆氏学习驾驭马车时谦恭知礼。《盐铁论·崇礼》载“昔周公处谦卑士,执礼以治天下,辞越裳之贄……”[21],则指贤良强调周公执政时持守礼制。与《论语·述而》和《礼记·文王世子》相比,《盐铁论》和《列子》中“执礼”的意思有些偏移。前者为“持守”,后者是“在礼节上”之义。如果把《论语》和《礼记》中“执礼”的意义看作本义的话,后二者的意义则为引申义。到了后代,“执礼”又以本义居多,如白居易《太常博士王申伯可侍御史等三人同制》“某官王申伯:学优行茂,饰以辞藻,执礼定议,多得其中”[22]、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郑子产当国,执礼相抗,晋卿畏之”均为执掌礼仪[23]。

分析可知,从先秦到明代,“执礼”大多为“执掌礼仪”,方以智等从字形的相近性释为“艺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仔细分析,至少有两处疑问值得商榷:第一,《尚书·夏书》有“工执艺事以谏”[24],说明执、艺并用的情况早已出现。由《论语》中多处使用“艺”字,可知“艺”在孔子时代仍广泛使用,那么,此处为何不写成“艺”?第二,如依方氏等人释为“六艺”的话,则与《论语》中其他“艺”的意义不一致。对于第一个疑问,因史料匮乏只好阙疑待考。而检索《论语》中其他“艺”字,可以解答第二个疑问。“艺”在《论语》中出现4次,分别是《雍也》“求也艺”[2]2478、《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2481、《子罕》“吾不试,故艺”[2]2490和《宪问》“若……冉求之艺”[2]2511。这四例中,除了《述而》作“六艺”外,其他均为才艺、技艺。“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已包含“礼”,如果像方氏等人所说“执礼”为“艺礼”的话,岂不是重复的“礼”了?况且《论语》中“艺”多为才艺而很少有“六艺”之说,故“执礼”不应该为“艺礼”,方氏等人的“六艺”说不一定准确。杨伯峻把“执礼”解释成“行礼”,也有可商榷之处。古人行礼时只能跪拜而不能说话,有些地方至今仍保留这一遗俗。所以,“行礼”时不能讲雅言。相较而言,把“执礼”解释为“执掌礼仪”相当合理。这从孔子执掌礼仪的经历也可得到佐证。

三、礼亲邦国:凶、宾礼之辨

孔子时代人们普遍重视礼仪,丧事要请相礼专家,《礼记·檀弓上》记载“杜桥之母之丧,宫中无相,以为沽也”,郑玄《注》曰:“沽,犹略也。”孔颖达《正义》曰:“此一节论丧须立相导之事。……孝子丧亲悲迷不复自知,礼节事仪皆须人相导。”[14]1291杨天宇注曰:“宫,谓殡宫,即死者生前的正寝。”[25]杜桥丧母,正寝中无相礼师而遭到时人讥笑。可见办理丧事请丧礼专家已是惯俗,否则会被认为卑贱、简略和不孝。时代的需求催生了一批习礼、相礼者,孔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今孔丘少好礼……孔子贫且贱”[26]1906,《论语·子罕》《注》引包咸语:“我少小贫贱,常自执事,故多能为鄙人之事。”《正义》:“此章论孔子多小艺也。”[2]2490鄙事指为乡党助葬的小艺,即《荀子·儒效》“求衣食”者也[19]139。儿时的贫困促使孔子学礼、执丧礼,以便糊口。这尽管是些“小人儒”,却为日后成为“君子儒”奠定了基础。《论语·八佾》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注》引包咸语:“大庙,周公庙。孔子仕鲁,鲁祭周公而助祭也。”《正义》曰:“此章言夫子慎礼也。”[2]2467如果包氏所言正确的话,这时孔子已身居要职且以知礼著称,仍向令长者问礼,可知他的虚心好学。孔子不仅努力向身边的礼学专家学习,还拜访名师,老聃是他的老师。《庄子》《史记·孔子世家》《老子韩非列传》《大戴礼记》《孔子家语》《水经注》等皆有孔子适周问礼于老聃的记载,兹以《老子韩非列传》为准抄录于下: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娇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26]2140

儒、道等家典籍均载有孔子适周学礼于老聃,胡适《说儒》认为此老子为一盛气凌人的狂士,是后人心目中的老子形象[27]56。但从此处和《礼记·曾子问》等典籍中多次记载孔子用“吾闻诸老聃曰”回答曾子、子夏的问题,并向曾子讲述自己跟从老聃助葬巷党一事,可知受礼于老聃当有其事,且让孔子受益匪浅。

孔子最初相礼是从帮乡邻助葬的“鄙事”开始,《论语·子罕》载孔子“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礼记·檀弓下》载:“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注:“沐,治也。”[14]1315孔子帮忙原壤修整棺椁葬母。《曾子问》记载“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14]1400此条讲孔子和老聃一起助葬于巷党,突遇日食而不得不停止灵柩等待天气变化[3]244。《论语·述而》有孔子“助丧家执事”的记载[2]2482。孔子不但为乡人相礼,也帮临国助葬,《礼记·檀弓下》载“卫司徒敬子死,子夏吊焉……子游吊焉……夫子相,男子西乡,妇人东乡”[14]1303-1304。敬子为卫国大夫,孔子相其葬礼,并带领子夏、子游等人前往相礼、吊唁,师徒俨然成为著名的国际丧礼专家。孔子相丧礼的过程中总结一些心得,认为丧礼要注重哀痛,《檀弓上》载“孔子之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14]1283,《论语·八佾》载林放问礼之本意,孔子回答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2]2466子路加以解释说:“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14]1285此与《礼记·檀弓下》“丧礼,哀戚之至也”相一致[14]1301,均要求行丧礼时要极度哀伤。为何丧礼时强调哀戚呢?亲人溘然离世,“正值抚尸而恸之际……这是迸发的、肝胆俱裂的伤痛”[17]388,即《诗经·桧风·素冠》中看到亲人的遗容,“劳心慱慱……我心伤悲……我心蕴结”[17]388-389。这是撕心裂肺的哀痛,应强调“礼不足而哀有余也”。为了表达哀痛,孔子在给别人治丧时未尝吃饱过[2]2482。孔子不但为人治葬礼,还参加乡邻的驱疫活动,《论语·乡党》载“乡人傩,孔子朝服而立于阼阶”,何晏曰:“恐惊先祖,故朝服而立于庙之阼阶。”[2]2495参加驱傩时,孔子恐怕惊动先祖而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治丧也好,驱傩也罢,都是乡党邻人的活动。孔子早年之所以参加这些活动,或迫于生计困顿而以此为“衣食之端”,或出于朋友情深意笃而不得不为。这是继承“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的遗礼[27]23,以“凶礼”为主的“小艺”与“下艺”,颇受时人的轻视,连孔子都斥之为“小人儒”。而真正使孔子立身名扬的是所执朝廷之礼,即所谓的“大人儒”。这是以“宾礼”为主的“朝礼”,内含“仁以为己任”、“弘毅进取”的新儒特质[27]53。

孔子执“宾礼”的具体起始时间无法考知,但我们从一些典籍的记载可窥知大概。《论语·为政》载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2461。这是他以时间为序说出自己一生中几次重要的转折。由此类推,“《诗》、《书》、执礼皆雅言”亦当按时序排列,即主持朝廷礼仪在教授《诗》、《书》之后。孔子20岁入仕途,为季氏委吏,21岁为乘田,51岁为中都宰,52岁为司寇,55岁弃官去鲁[28]。孔子出仕前“陷于饥寒,危于冻馁”,想去季氏家混饭而被阳虎赶出[26]1907,更不用说为贵族执礼了,故执礼当入官之后所为。孔子初仕时的官职是委吏和乘田,《孔子世家》司马贞《索隐》:“有本作‘委吏’。”[26]1909《孟子·万章下》赵岐《注》:“孔子尝以贫而禄仕委吏,主委积仓庾之吏也。……乘田,苑囿之吏也,主六畜之刍牧者也。”[29]2744可见委吏和乘田都是管理仓库粮草的无名小卒,只能靠微薄的俸禄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而不可能有机会为贵胄相礼。故而孔子相礼不应在任此职期间。《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与?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26]1907-1908《索隐》:“至(昭公)二十四年僖子卒,贾逵曰‘仲尼时年三十五矣’。是此文误也。”[26]1908贾逵和司马贞所言正确,孟釐子卒时孔子三十四、五岁②。孟釐子遗嘱儿子懿子学礼于孔丘在《左传·昭公七年》亦有记载,《论语·为政》有“孟懿子问孝于孔丘”的记载,可知孟懿子向孔丘学礼应有其事。孟孙氏为鲁国三大权臣之一,他的临终遗言以及懿子、南宫敬叔师孔子学礼定能扩大孔子的影响,“这时鲁国的统治者已注意到孔子的威望”[27]34。《史记·孔子世家》载鲁昭公二十年(前514年)孔子适周问礼,是年孔子30岁。阎若璩《四书释地续》依据“日有食之”而确定孔子适周问礼的时间为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30],孔子此时34岁。二者相差4年,或许指的不是同一次问礼。而以此判断,孔子适周向老子学礼当在30岁前后,恰与孟懿子从孔子学礼的时间大致相当。师生间的声誉可互相影响,而此时的孔子兼而得之,既有名师,又有显徒,势必扩大自己的名望。也许从这时起,孔子才成为“享誉国际”的礼仪专家,才有机会为世族贵冑相礼,而这适为“三十而立”后。其后不可能再做为乡党主办丧事的“鄙事”,取而代之的是“圣人之大司”,亦即“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之职守[26]2481。再者,孟僖子让懿子从孔子学礼,肯定不会学习连孔子本人都看不上的“小人儒”,而应是经国治邦、交接诸侯之“大人儒”。

上文已经论述,孔子帮乡邻执丧礼是早年所为,若此时使用雅言,则可能被视为异类,乡党听不懂也不愿使用这样一位扭捏作态的礼仪专家。以此推测,孔子使用雅言“执礼”的对象当为士人。所以,孔子教授《诗》《书》后所执之礼当为朝廷宾礼。孔子执掌宾礼在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佐证,如《论语·乡党》“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蹶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何晏曰:“君召使摈者,有宾客使迎之。”[2]2493《论语·先进》《注》曰:“小相,谓相君之礼。”[2]2500《周礼·春官·大宗伯》郑玄《注》曰:“相,诏王礼也。出接宾曰摈,入召礼曰相。”[31]763孔子执掌迎接宾客、交接邦国之礼最成功、辉煌的一次莫过于鲁定公十年的夹谷之会:

十年春,及齐平。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和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13]1577-1579

《注》:“相,会仪也。”[32]2147即这次会盟的司仪。齐强鲁弱,齐国时常攻伐鲁国,二国会盟预示着鲁国遭殃。而孔子担任鲁定公的傧相,面对莱人的攻击早有准备,最终靠“武备”维护了定公的尊严和鲁国的利益,被尊为“圣人之大司”。

《论语·乡党》篇记载了孔子作为外交官出使时行聘礼的状况: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

《正义》曰:“此一节记为君使聘问邻国之礼容也。”[2]2494代表国君出使邦国,孔子谨慎恭敬,庄严矜持。这些事例说明孔子有为国君执礼的经历,基本可以坐实孔子“执礼”是执宾礼,而非早前的丧礼。宾礼代表国君,需要行內谨慎,语言通雅。

四、雅言通语:宾礼必备

周代的大宗伯以“八礼”接待邦国和宾客,《周礼?春官》载其“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祧曰视”[31]759。当时诸侯国间的言语不统一,甚至一国之内不同地域有很多方言存在③,故宗伯行人、外交使节均需使用雅言通语。这在古代典籍中有相关记载。如《周礼》中象胥负责沟通夏与夷、天子与邦国之事务,是周朝常见的译官。《说苑·善说》篇载榜枻越人唱《越人歌》后,鄂君子皙不懂,“乃召越译,乃楚说之”。在越译的帮助下,子皙领会了《越人歌》的意思[33]。此事发生的时间,《左传·昭公十三年》《史记·楚世家》均有记载,兹以《史记》为准抄录于下:

(楚灵王)十二年春,楚灵王乐乾溪,不能去也。国人苦役。……使矫公子弃疾命名召公子比于晋,至蔡,与吴越兵欲袭蔡。令公子比见弃疾,与盟于邓。遂入杀灵王太子禄,立比干为王,公子子皙为令尹,弃疾为司马。……夏五月癸丑,(灵)王死申亥家,申亥以二女从死,并葬之。……乙卯夜……初王及子皙遂自杀。[26]1706-1708

子皙即《说苑》之“鄂君子皙”,鲁昭公元年(前541年)出奔郑国,十三年(前529年)返国任令尹,是年五月十七日夜自杀。《说苑》所载子皙的派头很大,不像在郑逃亡的场面,当为返楚做令尹时的事情,即发生在公元前529年前后。这时楚、越方言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孔子出使这些国家的话,当使用雅言才能正常交流。事实上,即使在南方大方言区域中也有很多不同的种姓和方言存在,正如《汉书·地理志下》颜《注》引臣赞语:“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1]1717每一种姓有自己的方言存在,相互之间的沟通必须借助“越译”。

在战争中,有时可以借助语言扭转战局,如《左传·文公十三年》记载:

晋人患秦之用士会也,夏六卿相见于诸浮,赵宣子曰:“随会在秦,贾季在狄,难日至矣。若之何?”中行桓子曰:“请复贾季,能外事,且由旧勋。”卻成子曰:“贾季乱,且罪大……。”乃使魏寿余伪以魏叛者,以诱士会。执其帑于晋,使夜逸。请自归于秦,秦伯许之。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寿余曰:“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

《注》:“欲与晋人在秦者,共先告喻魏有司。”《正义》:“请旧是东方之人,并有才能堪与彼魏邑二三有司说归秦之言者,吾与先行。”[32]1852秦在晋国西边,故称晋人为东人,“二三有司”指与秦军隔河对峙的魏国官吏。在秦且与魏吏言语相通的晋人大概只有士会。寿余不直说让士会与自己同行,而采取曲折婉转的方式表达,是为了避免秦国的猜疑。杨伯峻认为“这是诱士会计策之关键部分”是有道理的[13]596。魏寿余之所以选择晋人与魏地官吏对话,且得到秦君的认可,说明当时秦、晋两国因语言差异而不能直接对话。《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楚子元欲蛊文王夫人媳妫而“以车六百乘伐郑……众车入自纯门,及迪市,县门不发,楚言而出”[13]241-242,郑人效仿楚言,致使子元溃败逃遁,叵心未逞。魏国寿余靠方言欺骗秦国君主,郑人扮楚语击败子元,这些都说明语言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而吴王夫差却因征讨语言不通的齐国而付出惨重的代价,《吕氏春秋·知化》有载:

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与我亦然。夫吴越之势不两立,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不苦其已也,且其无伤也,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虽胜之,其后患未央。……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幎以冒面死。[34]

子胥认为吴、齐两国语言、习俗不通,即使靠暴力征服齐国,也不能长久统治,不能长久占有齐地,拒绝伐齐。而夫差却听信太宰噽的建议执意伐齐,终落身死国亡的可悲结局。语言对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所谓“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可以作为《知化》篇的注脚。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楚国行人许行因语言与中原诸国不通而被孟子视为“鴃舌之人”: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孟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今也南蛮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29]2705-2706

楚人陈良游学中原,学“儒者之业”,终成豪杰过人之士。陈相、陈辛师从陈良学儒家之道数十年,见南楚来滕国的许行后,二兄弟弃陈良之儒道而学习许行的神农之道。许行被孟子痛斥为“南蛮鴂舌之人”、“伪者”,赵歧注曰:“今此许行乃南楚蛮夷,其舌之恶如鴃鸟耳。……鴃,博劳鸟也……伤害道德恶如鴃舌。”[29]2706《说文解字·鸟部》:“鴂,宁鴂也。”[11]80《尔雅·释鸟》:“鴟鴞,鸋鴂。”郭璞注曰:“鴟類。”[35]《山海经·西山经》载鸱“一首而三身,其状如”[36]。宁鴂即鸱鸮,属于凶猛的鸟,王逸说:“鸱鸮,贪鸟也。”[37]洪兴祖认为“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喻谗言先至,使忠直之士蒙罪过也”[38]。《诗经·豳风》之“鸱鸮”比喻贪婪邪恶的坏人。鴂因声音聒耳被斥为恶鸟、凶兆鸟,鸣叫声被喻为谗言,就像我们今天说“乌鸦嘴”一样,所以人们不喜欢这鸟。而孟子说许行“鴂舌”指其语言难懂,与中原诸国不同或者根本听不懂。可见行人使者出使他国时当用通语雅言,否则将成为被诋毁排斥的对象。故而《荀子·王制》明确提出“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杨倞注曰:“举,皆。”[19]159废除雅声以外所有的方言,这一举措对于雅言的推广起到莫大的作用,以至于人们以雅言为荣、“君子安雅”[19]62。而作为当时的邦国行人或外交使者,当带头使用雅言。由此判断,孔子在教授《诗》《书》、执掌宾礼时要使用雅言通语。

综上可知,早期典籍中“执”多为“执掌”,“执礼”则为执掌礼仪。孔子早年为乡党执丧礼,“三十而立”后为朝廷执宾礼。《述而》“执礼”当在教授《诗》《书》后所为,其范围应缩小到孔子任职后所执宾礼,即经国治邦、交接诸侯之“大人儒”。这是孔子在继承殷商遗礼的基础上而创建的适合时代需求的新礼,而非墨、荀等后期诸子所批判的俗礼。正确认识孔子的执礼历程利于全面了解孔子及儒学,能够纠正解读、阐释典籍时的偏颇。由于邦国异域中方言的广泛存在,孔子在执宾礼时必须使用雅言通语。这对于雅化方言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①如梁朝皇侃《论语义疏》、宋朝蔡节《论语集说》、明朝胡广《诗传大全》、清朝黄生《义府》等均从此说。

②孔子生年有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和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二说。贾逵认为孟釐子卒时孔子三十五岁,是依据《公羊传》和《穀梁传》所定的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笔者此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鲁世家》、《孔子世家》所定的“(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则孟釐子卒时孔子34岁。

③如甲骨文中有把方言译成雅言的记录,《孟子·滕文公下》详细记载了北方齐语与南方楚语的差别,《礼记·王制》“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指出因居地不同而致使语言、习俗有别,《颜氏家训·音辞》对“生民以来”诸部族的言语差异进行概括:“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荀子·正名》:“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杨倞注曰:“成俗,旧俗,方言也。”方言与诸夏对举,表明方言的存在。《说文解字序》说七国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山海经·海内东经》郭《注》“语有楚夏,名号不同”。诸多史料证明早期社会已有广泛的方言存在。

古代文学研究院

古代文学研究院

温馨提示:在浏览“《论语·述而》“执礼”指归与孔子的再认识”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问题,该内容由用户上传,目前的状态为内容正在审核中。

ai审核.png

对本文进行反馈,可以加快审核进度或“点击这里”前往其他网站查看。

带你看艺考
艺考信息时光机

2023年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联办五年专分地市分专业招生计划

2023年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联办五年专分地市分专业招生计划
2023年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联办五年专分地市分专业招生计划
普通类招生计划2023年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联办五年专分地市分专业招生计划2023/6/29

2023年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计划

2023年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计划
2023年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计划
普通类招生计划2023年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计划2023/6/29

2023年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联办五年专分地市分专业

2023年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联办五年专分地市分专业
2023年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联办五年专分地市分专业
普通类招生计划2023年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联办五年专分地市分专业2023/6/29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2023年普通高招招生计划(外省)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2023年普通高招招生计划(外省)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2023年普通高招招生计划(外省)
普通类招生计划河南经贸职业学院2023年普通高招招生计划(外省)2023/6/29

明达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各省招生计划

明达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各省招生计划
明达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各省招生计划
普通类招生计划明达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各省招生计划2023/6/29

广西:关于我区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批次设置及志愿填报的通知

广西:关于我区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批次设置及志愿填报的通知
广西:关于我区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批次设置及志愿填报的通知
广西高考志愿填报广西:关于我区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批次设置及志愿填报的通知2023/6/29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2023年省外分专业招生计划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2023年省外分专业招生计划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2023年省外分专业招生计划
普通类招生计划宣化科技职业学院2023年省外分专业招生计划2023/6/29

2023年青海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实施细则

2023年青海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实施细则
2023年青海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实施细则
青海高考录取查询2023年青海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实施细则2023/6/29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浙江省招生代码及分专业计划数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浙江省招生代码及分专业计划数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浙江省招生代码及分专业计划数
普通类招生计划江海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浙江省招生代码及分专业计划数2023/6/29

贵州省招生考试院贵州省2023年高考后续工作时间安排的公告

贵州省招生考试院贵州省2023年高考后续工作时间安排的公告
贵州省招生考试院贵州省2023年高考后续工作时间安排的公告
贵州高考招生资讯贵州省招生考试院贵州省2023年高考后续工作时间安排的公告2023/6/29

2023年黑龙江省高考考生网上志愿填报须知

2023年黑龙江省高考考生网上志愿填报须知
2023年黑龙江省高考考生网上志愿填报须知
黑龙江高考志愿填报2023年黑龙江省高考考生网上志愿填报须知2023/6/29

广东:2023年全国联招考试成绩查询、志愿填报及录取安排的通知

广东:2023年全国联招考试成绩查询、志愿填报及录取安排的通知
广东2023年全国联招考试成绩查询、志愿填报及录取安排的通知
广东高考志愿填报广东2023年全国联招考试成绩查询、志愿填报及录取安排的通知2023/6/29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重庆招生代码及分专业计划数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重庆招生代码及分专业计划数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重庆招生代码及分专业计划数
普通类招生计划江海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重庆招生代码及分专业计划数2023/6/29

江西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志愿设置、投档次序

江西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志愿设置、投档次序
江西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志愿设置、投档次序
江西高考志愿填报江西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志愿设置、投档次序2023/6/29

2023年公安院校在内蒙古地区招生工作实施办法

2023年公安院校在内蒙古地区招生工作实施办法
2023年公安院校在内蒙古地区招生工作实施办法
内蒙古高考志愿填报2023年公安院校在内蒙古地区招生工作实施办法2023/6/29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2023年夏季高考省外招生计划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2023年夏季高考省外招生计划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2023年夏季高考省外招生计划
普通类招生计划广州城市职业学院2023年夏季高考省外招生计划2023/6/29

2023年吉林省考生报考公安普通高等院校公安专业须知

2023年吉林省考生报考公安普通高等院校公安专业须知
2023年吉林省考生报考公安普通高等院校公安专业须知
吉林高考招生资讯2023年吉林省考生报考公安普通高等院校公安专业须知2023/6/29

关于2023年军队院校在宁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面试体检分数线的通知

关于2023年军队院校在宁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面试体检分数线的通知
关于2023年军队院校在宁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面试体检分数线的通知
宁夏军校招生关于2023年军队院校在宁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面试体检分数线的通知2023/6/29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2023年广东省夏季高考普通类(物理)招生计划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2023年广东省夏季高考普通类(物理)招生计划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2023年广东省夏季高考普通类(物理)招生计划
普通类招生计划广州城市职业学院2023年广东省夏季高考普通类(物理)招生计划2023/6/29

新疆考生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三)

2023年新疆高考志愿填报,新疆考生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三)
2023年新疆高考志愿填报
新疆高考志愿填报2023年新疆高考志愿填报2023/6/29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

艺考热搜

艺考数据
艺考资源站

  • 艺考分数线
  • 艺考简章